老周村,那些相似而又不相同的“东西”,你可还记得?

2023-08-24 00:45:21 周村古商城官方网站 阅读


车水马龙的都市到远离喧嚣的明清商埠

仅隔着这座屹立在古商城北首的“大街”牌坊

圆劲婉通的“大街”二字与牌坊相得益彰

舒体的别具风格似乎蕴含着

周村与众不同的商业文化

周村古商城

穿过牌坊仿佛穿越百年之久

厚重的商埠文化即刻充斥心间

五行八作的店铺,针头线脑的叫卖

“大街不大,日进斗金”的繁华立刻浮现

周村古商城

明清时期商埠众多

周村被列为清末开放的第四批商埠之一

稳定了周村车马辐辏的“旱码头”地位

周村古商城

然而,

俗话说:“十里不同风,百里不同俗

同样为商埠,同样是买卖交易

却因地域不同而存在不一样的商品交易习俗

有些习俗慢慢融入百姓生活,

成为一种生活习惯

周村古商城

融入周村人的商品交易习俗

convention

1

 鸡蛋按个卖

周村古商城

在70年代的周村,人们买卖鸡蛋时不论斤两,而是按十个多少钱计算,如:“你这鸡蛋多少钱(十个)?八毛钱(十个)。”若买到最后不足十个时,则以十个的价格为基数折成单个价格后计算,所以买鸡蛋者总是左看右看,相互比较,挑个大的鸡蛋买。

2
香烟零着卖

周村古商城

60年代左右,有些人拿一盒香烟拆开封后,在街上转悠着论支贩卖,边走边喊:“零烟,零烟”,1964年七月份,因连降暴雨,东门外部分地方房屋倒塌,损失极大,有好事者开玩笑,全是那些小烟贩们整天喊零烟(淹)零烟(淹)喊出来的,之后这种方式便慢慢消失了。

3

 用豆子换豆腐

周村古商城

自60年代起至70年代前期,人们要吃豆腐时,不用钱买,而用豆子换,按照豆子的质量,一斤豆子换一斤七八两到两斤豆腐,所以在那个时期,人们把卖豆腐的称为“换豆腐”也很贴切。

4

 篮子外面套网兜

周村古商城

70年代之前,周村人买卖物品通常用篮子或筐子盛着。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,曾出现有人在街上抢别人手中食物和卖货人东西的现象,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:卖东西时在外面套上一个网兜,让人既能看到篮子里的食物,又抓不出来,时间一长,这一举动被绝大多数人效仿。后来日子慢慢好了,人们已不再为填饱肚子而发愁,市场秩序也好起来,但是买卖东西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习惯用网兜,其中有些年轻人并不了解其中缘由而盲目效仿,至使这个习俗先后持续十几年。时至今日,这已经演变成一种包包的时尚样式。

周村古商城

5

买热羊肉带汤罐

周村古商城

周村制作的熟羊肉远近闻名(下河羊肉),为解馋虫,人们总要隔一段时间就买点尝尝,在50年代,人们买羊肉时总要带个小汤罐或其他容器,这时,老板就会免费舀上两勺子煮羊肉时用的“老汤”,带回家做羊肉汤菜时,将“老汤”掺进去,香气扑鼻,令人食欲大增。现在周村的卤汁羊肉也是周村特色名吃之一。

周村古商城

在实践的驱使下

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下

在人们日益苛刻的需求下

好多交易习俗在慢慢消失

新奇百怪的方式层出不穷

对我们而言,尽量保持不变的

是我们那颗热爱生活、热爱家乡的情怀